關于天大

天大簡介

當前位置:首頁>關于天大>天大簡介

  天津大學(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战争”失败后,学校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办学宗旨下,由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建于天津,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学校初名北洋大学堂,内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大学预科),头等学堂设四个学门: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校被迫停辦,後複校于1903年4月在天津西沽武庫。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定名爲“北洋大學校”,1913年定名“國立北洋大學”,1928年大學區制試行,更名爲“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1929年,根據《大學組織法》學校更名爲“國立北洋工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遵教育部令學校西遷,9月10日與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平研究院共同組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組爲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其中,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國立西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陝西省城固縣。抗戰時期,學校各界校友要求恢複國立北洋工學院,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爲國立,將其工學院劃出並獨立爲國立北洋工學院。1944年李書田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

  抗戰勝利後,國立北洋工學院(泰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荩民接收“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返回天津,恢複國立北洋大學,1946年複名“北洋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由國家定名爲天津大學。1952年全國範圍內的高校院系調整開始,天津大學調出十幾個系組,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1959年被中共中央指定爲國家首批重點大學。改革開放後,天津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天津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有力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同志曾到學校視察。建校以來,學校秉承“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迄今爲國家和社會培養30余萬高層次人才。

  長期以來,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已成爲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天津大學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370人,其中本科生18536人,碩士研究生12572人,博士研究生4262人。有教职工4896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973”首席科学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39人,教授832人。

  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现有64个本科专业,39个一级学科碩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學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档、4个学科进入A档(2%-5%)、9个学科进入A-档(5%-10%)。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由我校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最新一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由天津大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成果奖7项,其中由钟登华等完成的《迈向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王静康等完成的《规范引导、协同育人、均衡发展的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2项成果获一等奖。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視頻公开课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7种;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5年來,共獲國家三大獎1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共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爲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30個、天津市工程中心23個、天津市國際合作基地31個。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正式獲批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獲批建設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批複建設的7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學校獲批8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藥學院獲批“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与“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学校与世界上45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232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學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學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學院和法国尼斯大学孔子學院。